安徽省教育廳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關于職業院校全面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通知
皖教秘職成〔2020〕43號
各市、省直管縣(市)教育局、農業農村局,各高職院校,省屬中專學校:
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辦公廳等十四部門《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和《安徽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精神要求,加快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提供人才支撐,現就推進我省職業院校全面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切實發揮職業院校在涉農人才培養、技術技能積累、促進就業創業等方面的作用,以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為方向,以培養高素質農民為重點,開展大規模、高質量的職業培訓,為推進我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持。
(二)基本原則。堅持立足產業,以服務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為出發點,以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著力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堅持需求導向,緊貼我省現代農業、涉農企業發展需要和農民就業創業需求,著力建設多樣化的培訓模塊和培訓課程,增強培訓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協同聯動,省、市、縣(市、區)相關職能部門加強統籌協調,職業院校具體組織實施,形成信息共享、協同配合、聯動響應的協作機制,充分調動職業院校開展培訓和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三)目標任務。職業院校普遍建立起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長效工作機制,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培訓資源更為豐富,培訓方式更加科學有效,培訓規模顯著擴大,培訓質量明顯提升,職業院校成為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重要陣地。
二、主要舉措
(一)創新培訓載體。支持地方政府、產業園區和職業院校共建涉農專業群或涉農培訓基地。支持職業院校會同地方政府、產業園區和行業企業共建“一站式”就業創業實習實訓基地。支持在鎮、村設置職業院校實踐流動站、技能大師工作室。
(二)改革培訓模式。突出“短平快”等特點,探索推行“互聯網+培訓”模式,開展碎片化、靈活性、實時性、實用性培訓。鼓勵職業院校與特色產業村、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技推廣部門等加強對接和合作,創新技能培訓和技術服務方式,通過“農民田間學?!薄班l村學區”“移動教室”等方式,開展“送教上門”“技術結對”“跟蹤服務”,把培訓送到鄉村和群眾家門口。
(三)建設師資隊伍。重點培養一批農村職業教育教學名師和教學創新團隊。鼓勵支持職業院校按專業類別組建培訓聯合體,通過“請進來”“走出去”以及“企業頂崗掛職”等多種方式,互聘教師及勞動模范、農技推廣人員、農業龍頭企業技術骨干、鄉村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開展培訓。
(四)開發培訓資源。職業院校要提升培訓項目設計開發能力,面向農業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和休閑農業、農產品電商、鄉村治理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需要,面向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型、技能服務型等不同類型農民培訓需要,開發一批符合成人教育規律和農民教育培訓特點的重點培訓項目及分級分類的培訓課程資源包。積極開發微課、慕課、VR(虛擬現實技術)等數字化培訓資源,完善涉農專業教學資源庫。加強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多渠道整合涉農培訓資源,鼓勵共建共享。鼓勵農廣校體系建設的實踐實訓基地與其它職業院校農民教育培訓資源共享。
(五)落實培訓激勵政策。發揮各級政府培訓補貼的引導作用,不斷激發職業院校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內生動力。全面落實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補貼政策,按規定給予職業院校培訓補貼。職業院校承擔高素質農民培訓獲得的可支配業務收入,在保障合理培訓成本支出的情況下,可將一定比例的業務收入作為增量部分納入績效工資總額管理。允許職業院校將一定比例的培訓收入納入學校公用經費。
三、工作要求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地要把職業院校面向高素質農民開展職業培訓工作納入當地職業教育和高素質農民培訓的總體安排中。教育、農業農村等部門要強化溝通協調,密切合作,積極支持職業院校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職業院校要高度重視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將高素質農民培訓列入學校重點工作,促進高素質農民培訓與學歷教育的協調發展。
(二)強化督查指導。各地應將職業院校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列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和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教育、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對職業院校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的日常指導、檢查與跟蹤。對真抓實干、實施成效顯著的市,在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建設、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等重大項目中予以傾斜支持。
(三)強化輿論宣傳。各地、各職業院校要充分認識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重要意義,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切實加強宣傳工作,提高高素質農民培訓政策的知曉度,廣泛宣傳職業院校開展的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總結推廣職業院校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的典型經驗。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解答。